2017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壁虎先生2017年度佳片+短片

1. 雙峰:回歸 | Twin Peaks: The Return
2017 | USA | David Lynch


2. 囚
2017 | China | 馬莉


3. 追緝聶魯達 | Neruda
2016 | Chile, Argentina, France, Spain, USA | Pablo Larraín


4. 逃出絕命鎮 | Get Out
2017 | Japan, USA | Jordan Peele

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速記】(SPOILERS)



【《STAR WARS:最後的絕地武士》速記】(SPOILERS)

《STAR WARS:原力覺醒》的兩個根本問題


我不喜歡《STAR WARS:原力覺醒》(Star Wars: The Force Awakens)的主要在於兩點:第一,當然是他基本上重述了《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的故事。這我一開始還能夠忍受,畢竟《原力覺醒》最大的美德,在於他精彩地向我們介紹了新角色(包括完美的選角),在這點上JJ的確是天才,然而看到又有一顆更大的死星的時候我就完全失望了,它是如此的愚蠢,摧毀得又是如此的隨便(它更很諷刺地等於是打了一年後的《星際大戰外傳:俠盜一號》(Rogue One: A Star Wars Story)一巴掌,整部《俠盜一號》就是在試圖有創意地在《曙光乍現》的設定裂隙中找到新意)

【金馬速報/一些雜想】《罪與罰》(Rikos ja rangaistus)(1983)by Aki Kaurismäki

圖左:Markku Toikka飾演的Antti Rahikainen/右:Martin LaSalle飾演的米歇爾

【金馬速報/一些雜想】《罪與罰》(Rikos ja rangaistus)(1983)by Aki Kaurismäki


郭利斯馬基拍得很好,但《罪與罰》的電影化——至少以兩個小時左右的尺度來說——應該是不再會有人能超越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扒手》(Pickpocket )(1959)——基本上就是一個76分鐘的扒手版《罪與罰》。

Markku Toikka詮釋了一個比Martin LaSalle的版本更令人膽怯、更具有侵略性的拉斯科爾尼科夫,演得非常好。另一個特別有趣的是將索妮亞變成一個更加大膽積極的女人,並透過置換掉誤睹殺人的麗莎維塔,讓兩人一開始便直接攤牌切入辯證正題,非常效率的一個改編。但將被殺死的企業家直接設定成多年前撞死主人翁未婚妻的疑犯,讓它想要轉到形而上辯證時顯得比較吃力,以致得要在最後的關鍵告白說出「我想要殺死一個準則」這樣比較硬的台詞。(至於懺悔與否,就是作者個人選擇)

2017年11月7日 星期二

《母親!》後現代失根創傷


原文刊載於《關鍵評論》:《母親!》後現代失根創傷

文:壁虎先生

戴倫.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的《母親!》(Mother!)講述一對住在避世小屋中的夫妻,詩人丈夫(Javier Bardem飾)正面臨創作瓶頸,深愛他的妻子(Jennifer Lawrence飾)在安撫他並幫他打理家居一切的同時,也正專注於完成曾遭祝融之劫的老房修復的最後步驟,希望將之打造成專屬於兩人的「伊甸園」。

一位可疑的老醫生(Ed Harris飾)意外拜訪打亂了兩人的寧靜生活。熱情的丈夫不疑有他便接納醫生住下,卻因沒先告知妻子在兩人之間產生了嫌隙。隨著「老醫生」的無賴妻子(Michelle Pfeiffer飾)和兩位兒子的不請自來,以及隨之而來的一連串越來越荒誕的瘋狂,妻子最初的不祥預感,最終一步步應驗為一場醒不過來的噩夢。

2017年9月21日 星期四

《雙面愛人》:歐容的狄帕瑪式復古

飾演克洛伊的瑪琳‧華特(Marine Vacth),歐容的上一部坎城競賽片《美麗‧誘惑》(Jeune & jolie)也是由她主演。(圖片取自moviemovie.com.tw)



(本文包含《雙面愛人》、《剃刀邊緣》的所有雷點,閱讀請自行斟酌)

法蘭索瓦•歐容(François Ozon)的《雙面愛人》(L'amant double)講述一個為不明原因肚子痛所苦的年輕女子克洛伊(Chloé),在就醫無果後決定尋求心理醫生保羅(Paul)的協助,在保羅的診療下克洛伊的病情逐漸好轉痊癒,保羅卻對克洛伊產生了情愫。天雷勾動地火的兩人終究成了情侶並搬進新公寓同居。一日克洛伊下班途中撇見疑似保羅的男人,保羅回家後卻宣稱自己整天都待在醫院,兩人的關係逐漸產生嫌隙。克洛伊最終循線找到另一個心理醫師診所,發現先前瞥見的人其實是保羅的秘密雙胞胎哥哥路易斯(Louis Delord)。和保羅的溫順性格相反,路易斯侵略性的挑釁和佔有慾意外勾起了起先感到受辱的克洛伊的隱匿情慾,隨著克洛伊掉入路易斯的情慾漩渦,劇情也隨之急轉直下...。(註1)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敦克爾克大行動》諾蘭的「施帕音幻覺」

芬恩·懷特海德飾演的士兵,試圖在敦克爾克海灘上倖存。(翻攝自IMDB)
(本文包含《敦克爾克大行動》的所有雷點,閱讀請自行斟酌)

先很快地回答幾個問題,以確定我們在同一條船上: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是不是一部技驚四座的電影?
是。

要不要看IMAX?IMAX有沒有意義?
要。有。

是不是一部傑作?
不是。

有沒有明顯破綻?
有。

有沒有達到庫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高度?(註1)
當然沒有。

是不是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最好的作品?
不是。諾蘭最好的作品仍是《頂尖對決》(The Prestige),以及《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的其中幾場戲。

會不會入圍很多奧斯卡?
大概會。

會不會拿奧斯卡最佳剪輯?
難說。雖然我不會投給它。

-------

  《敦克爾克大行動》是諾蘭的第十部劇情長片,也是繼處女作《跟蹤》之後諾蘭最短的一部電影。分別由陸地、大海、天空三條故事線,講述1940年盟軍在敦克爾克奇蹟般地撤退行動。首先,作為一部戰爭電影,它最搶眼的無疑是它的結構。諾蘭將他從《跟蹤》就已經開始採用的拿手招式:「在不同的故事線/不同時間點之間,進行或順向或逆向的交叉剪輯」,帶到了戰爭電影中。

標準收藏將發行大衛林區的《雙峰:與火同行》

在《雙峰:與火同行》中起死回生的蘿拉·帕瑪。(翻攝自nytimes.com)

原文刊載於《上報》:標準收藏將發行大衛林區的《雙峰:與火同行》


「......儘管其對被不可理解的力量撕成碎片的純真的惡夢般洞見,《雙峰:與火同行》仍是林區最散發人性光輝的電影之一,為其受難的女英雄——不論在世或死後都如此迷人——炙烈地灼痛。」

上面這段節錄自「標準收藏」(The Criterion Collection)官網的《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頁面。沒錯!世界最權威的電影影碟發行公司標準收藏(網友簡稱CC)即將於今年十月發行大衛·林區(David Lynch)1992年被高度低估的經典作品《雙峰:與火同行》!這也是該公司繼《橡皮頭》(Eraserhead)、《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後發行的第三部林區電影。而去年曾在金馬影展放映過的關於大衛·林區的紀錄片《大衛林區:獨白囈語》(David Lynch: The Art Life)也被包括在其九月的發行名單當中。

標準收藏釋出的《雙峰:與火同行》封面設計。(翻攝自criterion.com)

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接線員》:困住強大製作的平庸電影

飾演緹娜的紀培慧,在電影中被導演變成一塊木板。(翻攝自moviemovie.com.tw

文/壁虎先生

(本文包含《接線員》的所有雷點,閱讀請自行斟酌)

  旅居英國的台灣留學生緹娜(Tina)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經濟狀況的每況愈下迫使她不得不放棄在雜誌社的實習機會,不順利的求職過程和同居男友的同時失業正一點點地消耗掉她的僅存積蓄,輾轉找到了「接線員」的工作機會卻意外發現雇主經營的是主打華裔女子的非法色情按摩院,儘管自身不用親自下海,這仍令緹娜驚愕。在暫時做做的心態下緹娜勉為其難地開始接起一通通尋歡客的電話,成為青樓雜工,也和同樣漂泊異鄉的小姐們產生了一定的情感。然而有些工作的共患難要求往往遠大於工作者對他們所能獲得的報酬的想像,尤其是躲在暗處的那些。

  往往是一部電影平庸與否的最早指標的是配樂怎麼用,未必關乎配樂師,而更關乎導演跟配樂師要什麼。在只有兩顆鏡頭尷尬地過短的紀培慧在月夜芒草中的序和《接線員》字卡之後,我們切到在倫敦街頭穿著套裝奔波的緹娜,然而從配樂出現並揭露了導演跟配樂師要了最無聊的東西的那一刻起,電影便毫無疑問地被困在平庸之中,而呼應著它的,則是開頭幾場求職戲除了給予我們關於主角身份和經濟狀況的客觀資訊外的乏善可陳。

  這樣的平庸同時也被體現在紀培慧的臉上。相當可惜地,紀培慧被導演要求演一塊木板。但既然你要紀培慧演一塊木板,你能做的最差選項就是把鏡頭釘在她的臉上看(而很遺憾這正是導演的基本策略)。調度的不知所措和美學想像的貧乏導致鏡頭總是只能以手持特寫毫無動機地鎖著演員的臉,也讓電影總體總是缺乏景深鏡頭的呼吸空間,顯然導演對寫實主義調度有種相當根本的錯誤理解。

《蜘蛛人:返校日》約翰·休斯和川普美國的庶民英雄

我們不只一次在不同的電影中看到蜘蛛人出現在美國國旗前。(翻攝自IMDB)

本文同步刊登於ViewMovie:《蜘蛛人:返校日》約翰·休斯和川普美國的庶民英雄


(本文將包含《蜘蛛人:返校日》的所有雷點,閱讀請自行斟酌)

  在山姆·雷米(Sam Raimi)的《蜘蛛人3》(Spider-Man 3)毀滅性地失敗之後(雖然錢是賺了不少),SONY找來了《戀夏500日》(500 Days of Summer)的馬克·韋伯(Marc Webb)試圖重新將蜘蛛人接回原著的地氣,然而接地氣談何容易,絕非多放一點校園這麼簡單。直到兩部電影的表現平平逼著SONY和漫威達成協議將蜘蛛人送回老家,我們才赫然發現強‧瓦茲(Jon Watts)的《蜘蛛人:返校日》(Spider-Man: Homecoming)其實就是SONY當初找來韋伯理論上應該要拍出來但沒有拍出來的東西。

          它的天才之處,不同於韋伯的版本,正在於替後雷米蜘蛛人真正找到了它的精神原型:八零年代YA電影(Young Adult Films)大師約翰·休斯(John Hughes)。透過把《蜘蛛人:返校日》變成一部有1.7億美元預算的休斯電影,在所有青少年都跑去看《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跟《分歧者》(Divergent)的時候,反而在一個相對沒有過多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包袱的空間裡,用一種很indie的精神弄出了一個非常遊戲性跟自我指涉意味的淘氣YA喜劇將我們重新帶回校園。

2017年7月1日 星期六

《台北物語》:一個對台灣電影意識形態困局的精準回應

頗負盛名的慾望MOTEL,「慾望」和「享樂」是這裡的關鍵字。(翻攝自youtube)

原文刊載於《上報》:《台北物語》:一個對台灣電影意識形態困局的精準回應

(本文包含《台北物語》的所有雷點,閱讀請自行斟酌)

最近成為邪典現象的《台北物語》終於風光下檔,壁虎先生也終於知道和兩百多人一起在大廳看《台北物語》是一件多麼歡樂的事。可以想見,這真的是一部很爛的電影,垃圾般的聲音處理、極盡庸俗之能事的音樂選擇、毫無概念、組織可言的鏡頭調度和剪輯模式、粗劣的台詞到近乎不可置信乃至不可思議的演員表演,罄竹難書,沒有用文字形容的可能。然而正因為已經爛到了一個極限,透過某種神祕的吸引力,一種令觀眾不禁想要拍拍製作團隊肩膀的同樂會趣味讓《台北物語》造就了另類的票房奇蹟。

然而莫因此以為它在策略上不是精算的。事實上,它的特質很像是齊澤克對於A片的分析(註1):A片的劇情往往是如此愚蠢,它體現的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提前破壞,一種禁令,一種對於觀眾本真投入的破壞,或者說,就是因為它蠢到你沒有辦法把它的劇情認真看待,你才有可能在一個安全的位置上,單純地享受它的性愉悅。我們於是乎似乎可以提問:那《台北物語》的性愉悅是什麼?它是透過怎麼樣的結構運作?它的禁令又在哪裡?而這些問題似乎指向關於《台北物語》為何能成為邪典現象的關鍵。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52 Hz I Love You》(52赫茲我愛你):猥瑣的再生產

蕾蕾(中)、大河(右)和他們的異形寶寶(左)。(攝影By 壁虎先生)

文/壁虎先生 

(本文包含《52 Hz I Love You》的所有雷點,閱讀請自行斟酌)

  之前曾經聽聞《52 Hz I Love You》那個質量低劣到令人膽寒的預告完全是正片的不公允再現(misrepresentation),但在實際看完走出戲院後,實在是覺得其實是沒有這個問題的。如果《海角七號》以降魏德聖在用他的通俗劇美學包裝真實土地的痛苦上有任何的美德(儘管從一開始大家多少都感覺到搖搖欲墜,卻因為一路下來的票房神話律令和族群政治的罪惡感而被命令不可明言),在那個名為「小清新」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的感染下,也已經宣告腦死,使魏德聖成為自己的廉價模仿。

《愚行錄》:波蘭斯基《反撥》的時代新解

滿島光飾演的光子。(翻攝自goldenhorse.org.tw)

原文刊載於《上報》:【影評】《愚行錄》:波蘭斯基《反撥》的時代新解

(本文包含《愚行錄》的所有雷點,閱讀請自行斟酌)

改編自同名小說的《愚行錄》基本上有兩條線:在一場非常精采的關於公車讓座的辯證後,我們隨著陰鬱的周刊記者田中前去探視因虐童案被扣押已經有一段時間的妹妹光子,注意到光子異常的精神狀態,律師建議田中讓光子進行精神鑑定。囚室的闌珊燈下,從黑暗中匍匐出蟲群般難以計數的、殭屍般慘白的手,爬上獨臥著的光子瘦小的身軀--導演石川慶很直接地復刻了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在1965年的《反撥》(Repulsion)(或譯作《冷血驚魂》)中著名地視覺化了的噩夢(並且很直接地告訴你電影最後會如何發展,如果你看過《反撥》)(而且不懷疑真的會那麼直接的話);接著我們看到田中向編輯要求撰寫一篇關於一個已經塵封一年了的田向家三口滅門懸案的專題報導。儘管難以解釋撰寫動機,出於同情田中獲得了編輯的允許,我們於是隨著田中與一個個田向夫婦過去的友人見面。隨著訪談的推進,兩條線最終碰撞在一起,並揭示了潛藏在這一切底下不可言說的黑暗秘密。

《神力女超人》道德完人的鄉愁

《神力女超人》中的黛安娜,蓋兒·賈朵特(Gal Gadot)飾演。(翻攝自IMDB)

本文同步刊登於ViewMovie:《神力女超人》道德完人的鄉愁


(本文包含《神力女超人》的所有雷點,閱讀請自行斟酌)

  在Wisecrack最新討論《陰屍路》(The Walking Dead)的影像論文〈The Walking Dead: Why Do We Love the Zombie Apocalypse?〉中(註1),作者試圖論述如《陰屍路》這樣的末世故事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初受到大家的歡迎。影片指出,這些末世幻想更應該被視為是透過末世包裝的烏托邦故事,儘管六、七零年代大眾對烏托邦故事如《傑森一家》(The Jetsons)或《星艦迷航記》(Star Trek)電視影集的喜好逐漸衰落,對烏托邦的想妄其實從未離去,只是隨著冷戰大時代的結束,隨著我們進入一個身分更加破碎詭譎、失根無力的時代,對烏托邦的美好想像被轉化進反烏托邦故事當中,顯然想像世界的毀滅,遠比想像現今資本主義政治秩序和其中人們的無能為力的終結更為容易。其中的關鍵,正在於重新開始,一種對自主性、道德完整性和有意義的勞動和政治參與的鄉愁。

  借用這個概念,像《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這樣的英雄故事在此時此刻的大受歡迎也變得容易理解。事實上,《神力女超人》所編織出的英雄傳奇,正是這種「反烏托邦中的烏托邦」鄉愁的另一種典範。

《失落之城》文明的輓歌與昇華想妄


本文同步刊登於ViewMovie:《失落之城》文明的輓歌與昇華想妄

(本文包含《失落之城》的所有雷點,閱讀請自行斟酌)

  由詹姆斯·格雷(James Gray)編導的《失落之城》(The Lost City of Z)遠遠地離開了其所熟悉的舒適圈紐約,講述1920年代的一位英軍上校珀西·佛斯特(Percy Fawcett),同時也是最後一批維多利亞式的探險家,如何執迷於尋找一個其聲稱存在於亞馬遜叢林「綠色沙漠」(green desert)中一個不為人知的文明遺址,一個失落之「Z」城,佛斯特在片中稱其為人類文明歷史的最後一塊拼圖,故得其名。他也因這一超越時代的大膽假設遭受當時學者們的恥笑(直到近一世紀後的考古研究證明了他的部分假說),並在三次亞馬遜探險中的最後一次,與一同前往的兒子神祕消失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佛斯特,查理·漢納(Charlie Hunnam)飾。(翻攝自IMDB)

  用了整整四場(稍嫌雜沓的)戲(在一部近兩個半小時的電影中),格雷一開始便清楚表明這是一個關於階級政治的underdog story,一個不得志的低位者如何掙扎著證明自己的能力並贏得其該有的地位和聲譽的故事(至少一開始是如此):佛斯特希望透過其在狩獵儀式中的優異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地呈現了他的英雄氣質)在晚宴上獲邀與來訪的斐迪南大公共餐並博得其賞識,以獲得奪回父親因賭博和酗酒敗光的家產和家族名聲的機會,在興致勃勃地與妻子分享勝利的喜悅後,佛斯特的期盼卻被接待的長官一句簡單的「他的家族名聲不好」而粉碎。

2017年6月28日 星期三

《雙峰》第三季進軍台灣有望?福斯將把Showtime引進東南亞

《雙峰:回歸》標題字卡。(翻攝自youtube) 

原文刊載於《上報》:《雙峰》第三季進軍台灣有望?福斯將把Showtime引進東南亞

  《雙峰》(Twin Peaks)第三季,或其正式名稱《雙峰:回歸》(Twin Peaks: The Return),即將引進台灣?根據Deadline報導,福斯傳媒集團亞洲區(Fox Networks Group Asia)日前和Showtime電視網的母公司CBS達成協議,將把Showtime和它數百小時的內容引進東南亞、台灣和香港,這無非將包括Showtime最新的原創劇集如《I'm Dying Up Here》、即將於秋季播出、改編自日舞同名得獎短片的《SMILF》和最近正在全球影評人和影迷間造成一股騷動的《雙峰:回歸》。

改變電視史的《雙峰》回歸:在進入第三季前的三十二點指南

FBI特別調查員戴爾·庫柏(Dale Cooper),由凱爾·麥克拉蘭(Kyle MacLachlan)飾。(翻攝自pitchfork.com)

原文刊載於《上報》:

(本文會觸及《雙峰》影集的部分雷點,閱讀請自行斟酌。但不包括《雙峰》最大的雷點:「誰殺了蘿拉‧帕瑪」。該點會區隔至(下)的文末附錄部分)

  今年五月電影界最受注目的兩件盛事,除了坎城影展(Cannes Film Festival)之外,非《雙峰》(Twin Peaks)/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回歸莫屬了。作為影迷最好的禮物,自《雙峰:與火同行》(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之後苦等了二十五年,《雙峰》終於將以十八集、全由林區執導的第三季光榮回歸(第三季的正式名稱也正是:《雙峰:回歸》(Twin Peaks: The Return)),除此之外,這更是林區自十一年前的《內陸帝國》(Inland Empire)之後再度重出江湖(不過從出專輯到辦展覽,林區這段時間一點也沒閒著)。日前林區在坎城影展的《雙峰:回歸》一+二集的法國首映紅毯上──作為坎城70周年的特別放映──才為宣稱其已經告別長片生涯的傳聞闢謠,表示這只是錯誤地引用了自己在訪談中對藝術電影蒙昧不明的未來的評論,而事實上這次的《雙峰:回歸》也被林區當作一部巨大的電影來拍攝(一部十八小時的長片,在後期階段才決定如何分集),林區甚至認為藝術電影已死,而它的未來在電視銀幕中。不論同意與否,不得不承認的是,若是有什麼將再度挑戰電視藝術的邊界,那恐怕就是《雙峰》了。在這個歷史性的時刻,本文作為《雙峰》第三季觀影前的指南,試圖以三十二點梳理《雙峰》複雜的脈絡和其大大小小的冷知識。

蘿拉·帕瑪(Laura Palmer),雪莉·李(Sheryl Lee)飾演。(翻攝自villagevoice.com)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驗屍官》:致命女郎的最終形式

原文刊載於《上報》:【影評】《驗屍官》:致命女郎的最終形式

《驗屍官》裡的無名女屍。(horrormoviesgr@flickr, CC BY 2.0)

(本文包含《驗屍官》的所有雷點,閱讀請自行斟酌)

  《驗屍官》(The Autopsy of Jane Doe)講述一個關於無名女屍的故事。一起滅門血案發生,除了該家人的屍體現場還多了一具毫無來歷的無名女屍,焦頭爛額的警長為了盡早有個交代,希望老驗屍官連夜查出死因。心疼驗屍官父親的孝順助手兒子拋下了跟女友原本的約會幫父親趕工,並承諾女友晚上再來找他時一定會收工陪伴。在一個偵探式的考察中兩人在女屍身上發現一個接一個違反邏輯的事實(死亡時間的不一致、沒有外傷的臟器刀傷...),以及像《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的天蛾那樣被塞入屍體中的非比尋常的符號性異物。隨著停屍間的氛圍漸漸顯得不對勁,一直待在暗處的邪惡逐漸揭露自身...。

  就像恐怖片一個長久以來的傳統,其真正的命題通常是關於主人翁的道德焦慮,而不論是邪靈、吸血鬼、殭屍或怪物通常都只是主人翁道德焦慮的實體外化。《驗屍官》的道德焦慮是相當清楚的:兒子想要和女友搬走/不願意繼續繼承家業繼續驗屍工作,但心疼父親所以說不出口(女友對此顯得不以為然);父親因為妻子的死(似乎是自殺)而對兒子有愧疚感。整個故事基本上都圍繞在這樣的愧疚感(尤其是兒子的愧疚感)上鋪展,至於隨著女屍而來的邪惡力量不過只是承擔實現這一愧疚感實體化責任的中介體:邪靈異像導致最後父親誤殺女友只是這一愧疚感的外化,潛意識裡父親不甘被拋棄之兒子的愧疚/父親之憤怒的外化。父親被邪靈侵入的身體痛苦,乃至最後犧牲自己也只是父親對其愧疚感的救贖。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傑克武士》回歸系列:回顧《傑克武士》一到四季最好的十集

原文刊載於《上報》:
【影評】《傑克武士》回歸系列:回顧《傑克武士》一到四季最好的十集(上)
【影評】《傑克武士》回歸系列:回顧《傑克武士》一到四季最好的十集(下)


《傑克武士》海報(翻攝自avclub)

  「我們一定會回來完結《傑克武士》(Samurai Jack)的故事!」創作人(Creator)格恩迪·塔塔科夫斯基(Genndy Tartakovsky)曾經如此宣示。這個卡通頻道(Cartoon Network)全盛時期的經典之作,描述一位古日本的年輕武士皇子,在與奴隸了他的家園的遠古惡魔阿蠱(Aku,取自日文中「惡」的音譯)戰鬥即將勝利之際,被阿蠱用他的法力傳送到了一個已經淪為阿蠱統治的未來世界。發現自己被困在未來,這位年輕的皇子必須在這個陌生的修羅場中一面與各種超乎想像的敵人戰鬥,一面試圖找到回到過去的路。

  從2001年到2004年,這個動畫一共推出了四季五十二集,並陸續拿下了四座艾美獎和六座安妮獎。十三年的漫長沉潛不僅沒有讓傑克被遺忘,其受歡迎程度更是有增無減,經歷幾次電影版的談判破局,《傑克武士》終於在今年以更加成人的姿態──呼應當年仍是小觀眾的千禧年世代的成長這無疑是絕佳的時間點,在Adult Swim──這個老東家卡通頻道後來發展出的成人區段更是完美的平台──上以一氣呵成的十集第五季故事給予傑克一個高潮收尾。

  然而是怎麼樣的一個影集在當年擄獲了這麼多觀眾的心?《傑克武士》的天才之處就在於它的故事設定幾乎允許傑克的冒險在任何類型、場景設定、角色、藝術風格之間自由流動,因此從《七武士》到賽博龐克,從西部片到奇幻史詩,從無釐頭喜劇到黑色電影(Film Noir),傑克在他的流浪中能碰到任何自然超自然場景、任何歷史時空的種族和(大眾)文化(互文)變體,尤其在當年的平台限制下塔塔科夫斯基不被允許寫一個跨多集(兩集以上)的故事,每一集所有的東西因此都必須在扣掉廣告跟片頭片尾的二十分鐘內說完,因而這個聰明的設定讓你只需要知道上述傑克被阿蠱傳送到未來的基本前提(片頭大約一分十五秒,由反派阿蠱講述)就能馬上進入狀況,再加上影集極簡高風格的畫風、流動的動作設計和分割銀幕、混搭各傳統民俗文化曲調的鐵克諾(Techno)配樂以及善於運用大片聲音留白和音效製造詩意與破壞力的張力技巧,給予了《傑克武士》一個千變萬化卻一致風格的面貌,儘管圍繞著他的世界再怎麼瘋狂,我們因而卻從未迷失方向,影集本身就宛如身上只有一把刀、武士服、木屐(有時戴著草帽)的傑克,將最簡單的前提限制變成自己最大的優勢。(另外筆者有提過為傑克配音的菲爾·拉瑪(Phil LaMarr)是《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裡那個被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爆頭的馬文嗎?)

  以下是筆者私心選出的最好十個集數,並順便介紹其他與主線相關/潛在相關集數(雖然第五季並不要求你看過任何一集,但看過會有幫助)、其他高人氣遺珠集數等(或多或少含有程度不同的雷,請自行斟酌):

2017年5月16日 星期二

《金剛:骷髏島》:消失的馬丁辛

原文刊載於《上報》:【影評】《金剛:骷髏島》:消失的馬丁辛

《金剛:骷髏島》劇照(翻攝自IMDb)

(編按:有部份劇情及彩蛋透露,請斟酌閱讀)

  在《金剛:骷髏島》那個故意模仿《現代啟示錄》的IMAX版海報裡,那個原來由馬龍白蘭度所在的中心位置被換成了金剛,電影中由落難的二戰美軍馬洛和日軍軍平利用戰機殘骸所合力建造的破鐵船,則取代了右下角的那艘越戰戰船,在某種幽微的象徵意義上,它似乎說了很多:後者是要載著扮演主角的馬丁辛駛向黑暗之心,前者則是要帶如今成為和平主義者的馬洛駛離骷髏島,我們或多或少因而被預示無法獲得一個像《現代啟示錄》那樣憤世嫉俗的故事。然而右上角原先馬丁辛臉的位置現在卻空無一物。若作為一個精妙提案,《金剛:骷髏島》確實是(或試圖是)怪獸版的《現代啟示錄》,那誰是這部電影中的馬丁辛?


《金剛:骷髏島》海報(左)、《現代啟示錄》海報。(翻攝自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