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正式進入這份片單之前,我想應該先做一點說明,稍微解釋一下這份片單的組成以及(我想像)它應該如何被使用。
自2018年開始,我每年都會從自己該年所看到的台灣電影當中,選出五部至十部不等的影片,作為自己該年的「台灣電影佳片選」發表在自己的Blogger上(後來還加上Medium)。影片不分長片、短片、劇情片、紀錄片或錄像藝術,亦不關乎作者資歷、製作與發行規模、影展獲獎程度、社群聲譽或票房收益賠損。我唯一根據的,只有自己當下的審美喜好,以及我對電影的想像與認知所構成的判準,它是否有在某種程度上感動我,甚至讓我感到訝異;它是否捕捉到某種重要之物;它是否有意識到並迴避掉一些我認為是致命的缺陷;或用比較直白的話來說,I f*ck with it or not。
這份片單約莫完成於去年底,其實在更之前也已經思考一段時間了,本來想等到2026年,也就是自己以「壁虎先生」為筆名開始寫作的十年整才來列這份片單,但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我覺得今年應該要先把它做出來。[1]這也是為什麼影片從2017年開始算起,因為那是我開始以「壁虎先生」寫作的那一年。
這份片單乍看很簡單,其實也很簡單,便是將2018年至2024年我每一年分別羅列在台灣電影選中的所有影片組合在一起排名,並加上幾部。但有一些原則性的邏輯,以下簡單說明:
1.
我根據當下,也就是「現在」製作這份片單時我對電影的認知與喜好,進行了重新排名。所以這份片單的前十名不會只是歷年第一位羅列,所有影片皆會重新排序,歷年排名先後相對的影片也有可能會被對調。這參考了一點《電影筆記》的作法,他們的十年片單只選十部,但不會是歷年排名第一第二的複製貼上,而是會根據他們現下的認知去重新投票與排名。只是我沒有那麼嚴格,所以我「基本上」會把所有我選過的影片都放進去。
2.
筆者自2018年開始每年做台灣電影選,但自2017年開始成為壁虎先生,所以儀式上將之視為「起點」,於是針對2017年的台灣電影做回溯拉片,換言之我會回去找一些2017年「上映」的台灣電影,但基本上不回溯當時的喜好或判斷(因為不太可能)而是根據「現在」的判准重新選出一些2017年的影片放入其中,例如盧昱瑞的 《水路–遠洋紀行》。
此原則亦適用於每一年份,因為每一年我可能都會「漏掉」一些影片,可能因為當年錯過放映、沒機會看到、我沒注意到或當年還不覺得重要。因此,這份片單也會包含2018年至2024年間我當年沒看過、沒選入但現在看過之後覺得應該要選入的影片,這樣的例子包括許哲瑜的《穿顱透寫》、張徐展的《Si So Mi》和許鴻財(伊江)的《以啟山林》。
另外「上映」的定義亦為寬鬆,因為有的時候我會在「影展」看到就會選入,也有的時候會以「院線上映」時間為準,但基本上兩者皆算(至於當代藝術沒有上映這件事不過會有「年份」)。因此而選入的例如阮金紅、蔡崇隆的《再見 可愛陌生人》,這部片雖然首映是在2016年的影展,但開始小型巡迴放映是2017年,並沒有所謂的「院線上映」這回事,因此我將它算為2017年的影片。
最後是有一些因為以前對「台灣電影」的概念我沒有認真思考過所以之前沒選入,但現在選入在內的影片,我現在一致以「寬鬆與實質處理」,換言之,只要影展片介有寫「台灣」,或實質上是一個「台灣的production」的,我都會算在內(所以co-production「基本上」也可以算在內)。這樣的例子,包括公視參與合製的應亮的《自由行》(A Family Tour),以及印尼導演伊斯麥·法米·盧比思(Ismail Fahmi Lubish)的《助守在異鄉》(Help Is on the Way)。在此意義上唯一的「破例」,是蔣明偉的《緊急求助熱線》(CALLS),因為它無論從何種角度而言都更應該算是一個「波蘭製作」。我會選它純粹只是因為我看了之後想關注這個導演,加上學生製作這件事本身給予「特權」。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比較嚴格的人,歡迎自行把它刪除(或劃掉)。
3.
至於一些讀者可能很直覺的問題,例如我有沒有依據現在的審美判准會覺得應該刪掉或不喜歡的影片。我的答案是,雖然有,但基本上沒有。我心中一直有一句俗諺:如果你從不覺得過去你寫過的東西很cringe那其實是因為你沒有成長(我不知道是我在哪讀到的還是我現在自己瞎掰的),但截至去年為止的這七年來,也只有《幸福路上》(On Happiness Road)我現在覺得「完全不及格」(那是我開始列台灣電影選的第一年,所以還有「要對台灣電影較為慷慨」以及「盡量湊到快十部」的想法),所以我會把它象徵上地「劃掉」,但秉持一個負責任的精神不會「刪除」它。至於所有其他的影片,不論我的想法改變多少,不論他們排在哪裡,不論我現在覺得它是不是有一些問題(然而基本上我選他們的時候通常都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我都會幫它們辯護。總之,我不會「刪除」任何影片,[2]所有自2018年以來有被列入年度台灣電影選的每一部影片我都會列入此片單內。然後儘管有些讀者可能會意識到我有批評過一些導演後來的作品(例如陳芯宜或蘇匯宇),這都不影響他們之前的作品選入此片單中。這兩者並不衝突。我評判一部作品的依據是我對該作品的想法,而不是作者本身。我並不會因此感到尷尬(而且很可能有些是我根本就沒有寫的,只有我在乎的作者我才會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