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壁虎先生
在正式進入這份片單之前,我想應該先做一點說明,稍微解釋一下這份片單的組成以及(我想像)它應該如何被使用。
自2018年開始,我每年都會從自己該年所看到的台灣電影當中,選出五部至十部不等的影片,作為自己該年的「台灣電影佳片選」發表在自己的Blogger上(後來還加上Medium)。影片不分長片、短片、劇情片、紀錄片或錄像藝術,亦不關乎作者資歷、製作與發行規模、影展獲獎程度、社群聲譽或票房收益賠損。我唯一根據的,只有自己當下的審美喜好,以及我對電影的想像與認知所構成的判準,它是否有在某種程度上感動我,甚至讓我感到訝異;它是否捕捉到某種重要之物;它是否有意識到並迴避掉一些我認為是致命的缺陷;或用比較直白的話來說,I f*ck with it or not。
這份片單約莫完成於去年底,其實在更之前也已經思考一段時間了,本來想等到2026年,也就是自己以「壁虎先生」為筆名開始寫作的十年整才來列這份片單,但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我覺得今年應該要先把它做出來。[1]這也是為什麼影片從2017年開始算起,因為那是我開始以「壁虎先生」寫作的那一年。
這份片單乍看很簡單,其實也很簡單,便是將2018年至2024年我每一年分別羅列在台灣電影選中的所有影片組合在一起排名,並加上幾部。但有一些原則性的邏輯,以下簡單說明:
1.
我根據當下,也就是「現在」製作這份片單時我對電影的認知與喜好,進行了重新排名。所以這份片單的前十名不會只是歷年第一位羅列,所有影片皆會重新排序,歷年排名先後相對的影片也有可能會被對調。這參考了一點《電影筆記》的作法,他們的十年片單只選十部,但不會是歷年排名第一第二的複製貼上,而是會根據他們現下的認知去重新投票與排名。只是我沒有那麼嚴格,所以我「基本上」會把所有我選過的影片都放進去。
2.
筆者自2018年開始每年做台灣電影選,但自2017年開始成為壁虎先生,所以儀式上將之視為「起點」,於是針對2017年的台灣電影做回溯拉片,換言之我會回去找一些2017年「上映」的台灣電影,但基本上不回溯當時的喜好或判斷(因為不太可能)而是根據「現在」的判准重新選出一些2017年的影片放入其中,例如盧昱瑞的 《水路–遠洋紀行》。
此原則亦適用於每一年份,因為每一年我可能都會「漏掉」一些影片,可能因為當年錯過放映、沒機會看到、我沒注意到或當年還不覺得重要。因此,這份片單也會包含2018年至2024年間我當年沒看過、沒選入但現在看過之後覺得應該要選入的影片,這樣的例子包括許哲瑜的《穿顱透寫》、張徐展的《Si So Mi》和許鴻財(伊江)的《以啟山林》。
另外「上映」的定義亦為寬鬆,因為有的時候我會在「影展」看到就會選入,也有的時候會以「院線上映」時間為準,但基本上兩者皆算(至於當代藝術沒有上映這件事不過會有「年份」)。因此而選入的例如阮金紅、蔡崇隆的《再見 可愛陌生人》,這部片雖然首映是在2016年的影展,但開始小型巡迴放映是2017年,並沒有所謂的「院線上映」這回事,因此我將它算為2017年的影片。
最後是有一些因為以前對「台灣電影」的概念我沒有認真思考過所以之前沒選入,但現在選入在內的影片,我現在一致以「寬鬆與實質處理」,換言之,只要影展片介有寫「台灣」,或實質上是一個「台灣的production」的,我都會算在內(所以co-production「基本上」也可以算在內)。這樣的例子,包括公視參與合製的應亮的《自由行》(A Family Tour),以及印尼導演伊斯麥·法米·盧比思(Ismail Fahmi Lubish)的《助守在異鄉》(Help Is on the Way)。在此意義上唯一的「破例」,是蔣明偉的《緊急求助熱線》(CALLS),因為它無論從何種角度而言都更應該算是一個「波蘭製作」。我會選它純粹只是因為我看了之後想關注這個導演,加上學生製作這件事本身給予「特權」。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比較嚴格的人,歡迎自行把它刪除(或劃掉)。
3.
至於一些讀者可能很直覺的問題,例如我有沒有依據現在的審美判准會覺得應該刪掉或不喜歡的影片。我的答案是,雖然有,但基本上沒有。我心中一直有一句俗諺:如果你從不覺得過去你寫過的東西很cringe那其實是因為你沒有成長(我不知道是我在哪讀到的還是我現在自己瞎掰的),但截至去年為止的這七年來,也只有《幸福路上》(On Happiness Road)我現在覺得「完全不及格」(那是我開始列台灣電影選的第一年,所以還有「要對台灣電影較為慷慨」以及「盡量湊到快十部」的想法),所以我會把它象徵上地「劃掉」,但秉持一個負責任的精神不會「刪除」它。至於所有其他的影片,不論我的想法改變多少,不論他們排在哪裡,不論我現在覺得它是不是有一些問題(然而基本上我選他們的時候通常都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我都會幫它們辯護。總之,我不會「刪除」任何影片,[2]所有自2018年以來有被列入年度台灣電影選的每一部影片我都會列入此片單內。然後儘管有些讀者可能會意識到我有批評過一些導演後來的作品(例如陳芯宜或蘇匯宇),這都不影響他們之前的作品選入此片單中。這兩者並不衝突。我評判一部作品的依據是我對該作品的想法,而不是作者本身。我並不會因此感到尷尬(而且很可能有些是我根本就沒有寫的,只有我在乎的作者我才會寫)。
所以,我做這份片單要幹嘛?首先,我自己設定給自己的精神比較趨近於,讓讀者自己決定「這份片單對我而言能有什麼意義」或「對我而言我注意到了什麼?」,遠比問壁虎先生為什麼要做這份片單還要重要。
但如果你真的想知道「至少一個」比較具體的,我為什麼要列這份片單的理由的話,那大概是我好奇吧。
我好奇我選了什麼;我好奇我自己喜歡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作品;我好奇它們擺在一起會長什麼樣子;我好奇大家都在做什麼;我好奇「我們」描繪了一個什麼樣的世界,處在一個怎麼樣的世界;我好奇我們「如何描繪」它。
所以這份片單基本上體現的首先是我自己對電影的一種看法。每一年我們都會看到影評人列出各式各樣的片單,他們很喜歡列各式各樣的片單,我也很喜歡,但我列他們的理由,並不是因為我喜歡一種等第制度,然後從第一名一路往下贈勛吹捧分別給他們分封一個影史地位,然後我們就忘了。我自己喜歡列這些影片的原因,是因為每當我列完一份片單,另一部「不存在的電影」就會自這份片單中浮現,而我喜歡去思索那是一部怎麼樣的影片。或者換一個方面來說,我經驗到了一個世界,而什麼樣的電影,對我而言,最好地捕捉了這個世界的深度。這不是狹義上的「寫實」,不是沒有外星人或關於生活瑣事的那種寫實,而是更深層的關於這個世界的「真相」的「寫實」。而當我將這些影片排在一起,它試著告訴我們的是什麼?我們共同認知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我們的「共同認知框架」是什麼?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喜歡排這些片單,這是排這些片單的一種心理,而我覺得這些影片,同時捕捉到了一些關於這個世界亦關於我們自己的「什麼」。
至於對這些選出來的影片本身,我其實沒有想到一個特別好的詞彙來總結這些影片所體現的(我認知的)共通性是什麼,或者有沒有,但如果真的要逼我說一個的話(在持續觀察這些影片的並置之後),我覺得或許可以這麼說:我喜歡看起來像是一道「傷口」的影片。「傷口」並不是「傷痕」,它是「無法癒合的」「開放」,而我透過這些影片都或多或少看到了某種「傷口」的體現;「傷口」亦不是「苦難」或「感傷」,因為很多電影都喜歡關於苦難或感傷,但很多電影很喜歡在苦難跟感傷後面劃一個「圓」去把它「圓」起來,而我越是感受到這個「圓」,它就越有可能被我給「排除」,很多被廣泛認為是很「成功」的台灣電影我都沒有選入,便是因為我不相信那個「圓」,對我而言,我自己評價電影的邏輯很多時候更像是在乎某種critical false,我並不在乎你的製作水平多高、對哪個群體有多少貢獻、故事有多「工整」或技術有多「精湛」,當我感覺到一種critical false,我便不會f*ck with這部電影;反過來說,很多時候讓印象深刻的、不會忘記、感動的或者更精確地說「在意的」影片,都在某種程度上捕捉到了某種critical truth,而我並不在乎你是誰或你的電影多「不工整」,或在由生產機制所構成的評價系統裡是多麼「微不足道」,我選了很多會被認為是「微不足道」的影片,但這些電影不論透過這樣或那樣的表現手法,捕捉到了我所認知到的某種critical truth,所以不論是以多曲折、生手的方式、不論導演意識到什麼程度,我都會「記得」你,這樣的電影,最終就會被我給「留下來」(而電影最大的敵人莫過於遺忘)。至於排名,則大致取決於影片所捕捉到的critical truth對我而言的重量,以及我認為導演的意識與這個critical truth的距離。
至於這份片單有什麼用,或「該怎麼用」,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合宜的比方,但與其說這份片單像是每年年末的那種總結式片單,不如說它比較像是一本提案會(pitching forum)的手冊。所謂的提案會,就是那種會在各大中小型影展或市場展的產業單元舉辦,影片在製作到各種階段(從概念階段到粗剪)的過程中當需要尋求合製夥伴或剩餘資金時,會去參加的那種場合,入選提案會的影片會被整理成一本手冊發給每一位與會者,對我而言,這份片單有點像是這樣的一本手冊。
這個意思不是說,這些影片都是某種未完成的作品的雛型,事實上,那個未完成之物正仰賴這裡每一部作品的已經完成而作為獨立的影片(事實上提案會可以同時是生產線中非常非常好又同時是非常非常沒有那麼好的存在,但這是另一個話題)。我這裡的意思是這樣的:提案會總是指向某種「未完成」,「該完成」,但又「不一定會被完成」的東西,我想要借用這個概念,在那裡,每一部影片的簡介跟片花都指向一部「可能被完成的影片」;而在這裡,每一部「已經存在」的影片,則都指向一個「關於這個世界」,乃至「關於我們對電影的想像」的,一個「未被完全摸索」的「什麼」,它向著世界或電影的「什麼」開放著,而我們要怎麼去給予這個「什麼」什麼樣的定義和關注,則取決於我們自己。在提案會裡,台下前三排可能都是來自各單位或影展的位高權重的業界「決定者」(decision maker),他們決定他們代表的單位要與這部「可能被完成的影片」發生什麼樣的關係(坐在更後面的則可能是其他的劇組,或者是可能感興趣的同業);而在這裡,沒有所謂「位高權重」的人,換言之,「讀者你」現在便因此處在了這樣的一個位置,而那個「未被完成」之物,現在則由「影片」本身變成了透過這些影片內在的開放性向我們展開的「世界」乃至「認知結構」本身,而這些電影都正試著告訴我們關於世界的某種東西,那「你」要(代表你這個人類心靈)與這些電影正在試圖告訴你的關於世界的什麼或關於我們認知的什麼發生什麼樣的關係,取決於你。但它不是一個定論,而是一個邀請,邀請你去看那個更幽深的東西,這是為什麼我說它比較像提案會而不是影展,影展比較像是給你一個定論,提案會則告訴你某種可能性,而你必須主動去「做什麼」,那個對可能性的認知才會被「啟動」,而那個可能性不只關於這個世界,也可能關於你自己的思想。那我在這裡做的就是試著告訴你「這些電影」對我而言正在說話。
然而我也想賦予這份片單一個有一定程度但不完全的「開放性」:既然我象徵上地「早兩年」列出這份片單,我預計自己這兩年應該也會想要更新這份片單,所以如果你想告訴我有什麼影片是我「可能沒看到的」可以直接在下面留言跟我說,我如果感興趣會去找來看一下(例如只在天龍國外的影展放過一次也從沒線上發行那我可能真沒看過);當然也有可能你好奇某部片我為什麼沒選問我有沒有看過我當然也有可能跟你說「有」(的確很多台灣電影我沒看,也應該有不少影片之所以沒出現在這裡是因為我沒看到,但其實更多沒出現在這裡的影片,尤其那些金馬獎多項大獎入圍我覺得「應該要看一下的」其實我「都有看」)。
然後在結束之前簡短地補充一下關於pecking order: I don’t see sh*t。我們都知道在電影的行業裡pecking order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東西,大多數的「評價」與資源首先都要安撫這個pecking order,它決定誰是大佬,誰是菜鳥,然後大家自動地給予大佬某種「基本盤」。我知道這份片單好像跟廣泛被認為的近年台灣電影的pecking order不太相符,有人甚至會把這種階序賦予的某種權威當作信仰看待(這聽起來很荒謬,但這樣的人確實存在),但我想那是因為很多人可能沒有意識到失去典範階序的狀態「有多難得」,它不是什麼應該被恐懼的事物(而很多人首先會對此感到恐懼)。
為了維持選片的純粹,我時常會對論述每一年我所選的台灣電影有所保留,這份保留有一個很正當的藉口——儘管它遮掩了我的懶惰與神經兮兮,經年下來也逐漸意識到一種文字紀錄上的遺憾——在於避免它被視為某種已經成為台灣評論界陋習之「浪潮徵兆」(大家尤其喜歡在大型商業案相繼出現時喊出這樣的口號)。我自己在這裡並不提供這樣的東西,我喜歡只是選一些影片然後持續地思考我為什麼選,看他們在我心中會有什麼改變。但如果各位自己感受到了某種啟發而「自行為之」我基本上也相當歡迎。我其實覺得徵兆的確會存在,但我不喜歡在它自己變成它自己希望變成的形狀之前幫他們下結論。然而這麼說並不是因為覺得這份片單的可能意義純粹只會屬於我的私人嗜好與偏執,與台灣電影的現狀是毫無關係的;正好相反,我將它視之為對台灣電影現下的狀態,或者它所被評價與感知為的狀態,「各種意義上的回應」。
但我亦不希望這份片單成為任何意義上令人沮喪的理由(如果真的有人會很在意的話。會這麼說是因為從某一刻開始我突然很震驚地意識到有一些年輕的影像工作者會主動看我的文章,雖然我從來沒有真正意識到各位是誰,也不會真的去知道)。其實我一直覺得我是一個路人(儘管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也都是這個世界的路人),我「在意」一些奇怪的東西,並持續透過書寫我所看到的影片表達我的「在意」,我「在意」一些東西,所以我會「回應」它。寫作影評並不能謀生[3],我也只是會在「某些時候」,因為一些非常偶然,一些甚至連我自己都感到無法可能事先預料的原因,意外獲得某種會被視為是類似「權威性」的東西。但在我自己的感受中,我僅能稱那樣的東西為「在意」,而這份片單,首先亦僅只是我保存自己「在意」的方式。我有的時候會喜歡一些作者比較奇怪的影片,而不是他們較能獲得成功的代表作;[4]我會在意作品中的某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儘管這些事對其他觀眾,或甚至對製作者而言可能無關緊要;我寫不出關於世界的定論,亦無法代表任何意義上的成功,所以請不要太在意一個路人是否在意您的影片,事實上更多時候在意一部影片更像是一種非常奇怪的緣分,而我不想在任何意義上「真正」干擾任何人。
我只是覺得,「我的在意」或許對某個我不認識的,需要它的人,「或許會有用處」(就像我曾經想要看到別人寫的那樣),所以如果你覺得它有點用處,那你就拿去用;那如果你覺得它對你而言沒有太大的意義,那也無妨,那只是我的在意;我有一天會停止寫作,只是我今天沒有。
最後我想我至少應該要說一下為什麼許哲瑜的《事件現場製造》會是對我個人而言這八年來最好的台灣電影,我覺得我之前沒有那麼好地介紹這部影片,[5]所以這次我會督促自己比較直接:
許哲瑜的這部紀錄片首先可能是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武俠電影」(遠遠比《刺客聶隱娘》(The Assassin)還要重要許多),但重要的原因正因為它首先同時根本不是一部「武俠電影」而是一部「反武俠電影」,或更精確地說,武俠電影的「反物質」。
或讓我再更直接一點地說,這部關於「電影的電影」觸碰到了這裡的其他所有電影(乃至近代所有台灣電影)幾乎都沒有觸碰到的一個東西:「電影是可以行惡的」,或更精確地說,「電影『如何可能』行惡」、「『如何可能』作為『惡』的一部分」,或者更廣泛地說,電影如何可能作為一種「認知結構」。這部電影遠遠不只是要重建江南案這件事而已,它在試著去問「電影」是什麼,「惡」是什麼,「認知結構」是什麼。
在這裡首先需要釐清一件事,「台灣電影作為黨國宣傳工具」這件事情遠遠不是什麼有創見性的事,這在上世紀早就已經被說透過,武俠電影作為黨國允許的電影類型之一也自然常常擔負這個角色。只是我們通常會說,「儘管」它是黨國宣傳工具,「但它同時也是」藝術家們在外部侷限之中展現其藝術創見的種種云云,然後我們開始談一些武俠經典;但我們似乎反而不太習慣反過來直說(因為它聽起來大逆不道)儘管它是藝術云云等等,它同時也是黨國「殺人的武器」的一部份,換言之,「武俠電影如何作為法西斯電影」。
這不是要也不會取消「武俠電影」的藝術性,而是要試圖釐清它,乃至電影本身「處於這個世界的真實而複雜的屬性」。而透過吳敦重述當時電影產製過程本身背後的暴力,然而更重要地透過回朔吳敦自述當年的意識型態認同和它與「戲劇」的關係,不只是在試圖重建江南案這個中國國民黨操刀的白色恐怖凶殺案本身,更是在同時重建武俠電影,乃至電影本身「是什麼」,它本身作為一種(殺戮)認知結構的屬性,作為一種(政治性的)意識形態的屬性(鏡頭如何成為一把槍);或者反過來說或許更加精確:暴力、兇殺與政治謀殺的「電影性」,「意識形態」本身的「電影性」。它甚至去詢問我們如何可能認知到這件事情的「方法論」,將它「視覺化」成電影的一部分。
我覺得這才是一個真正回顧台灣武俠電影史的影展最後一部應該放的電影,它應該要被並置於武俠電影旁邊,它去追問的,是那些我們在看老武俠片或老愛國電影時總誤以為拙稚或可笑但實際上亦幽幽地感到某種令人不適與恐怖的,在他們的過度卡通化的黑白分明中,令人作嘔的什麼。我們現在很喜歡「歪讀」一些老電影,一些老電影也的確可以「歪讀」,但我覺得有的時候我們「歪讀」的這個行為本身背後其實正是因為我們潛意識地不敢正大光明地「正讀」它,或者說「重新正讀」它,那些它「直接擺在眼前而過度表淺而明白的東西」。因為這樣想太噁心了,所以我們只好「歪讀」它。
但一個真正足夠成熟的社會,應該要有能力開始「將那些不方便而被我們放到意識形態的陰暗面」的東西翻到「白面來」看,而電影或戲劇從來就帶有「白手套」的屬性,意識形態在這裡被從電影化的殘影幻覺中抽格出來還原為一個個宛如單格影像的片段(概念層次),這在整部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場景中被兩位白衣俠客吊著鋼絲的屋頂刀劍戲體現出來,被殘破而雜草叢生的台製廠和那些宛如幽靈的破碎戲偶,被3D掃描的「不完整」,被失去魔法屬性而吊在半空中的俠客(失去象徵秩序支柱的幽靈般符徵),被方法論式的掃描槍原理解說,被穿透吳敦臉模眼睛直射劉宜良的「鏡頭」,以一種令人暈眩的方式直接的「坦露出來」,被吳敦直白的坦然口述給「坦露出來」。我覺得全世界很可能只有這部電影「很直接地」講了「武俠電影的法西斯性」這件事。甚至直接到它被覺得很「實驗」。許哲瑜用一種看似很曲折的方式,用「掃描槍」重建一個「意識形態」,實際上正是因為這其實正是最「直接」的經驗,而許哲瑜找到了一個方式去「視覺化」這個經驗:重構一個兇案、一場政治謀殺、一種意識形態的相對位置,追索一種歷史記憶與責任,乃至轉型正義本身的經驗。我們去試圖拼湊過去的圖像,而重構出一張慘白的臉。而它本體層次之綿密、滑溜、不可逆的錯綜複雜與離奇(國民黨的打手成為電影業的大佬)所必然導致的死角與空缺中的真空(我們現在將一個政治謀殺視為一個笑談,沒人真正在乎「兇手」——不只是「打手」,而是這個政治行動者——的持續存在;它乃至許許多多的謀殺的沒有被「還原為新的相對位置」),正揭示著我們的生存狀態,吳敦的臉模之「中空」正因為「表淺面即是答案」,答案「白」到令人彷彿摸不著,彷彿一切的真空,人們慘白的遺忘與無關緊要遮掩了真空與真空中的恐怖。這同時亦是一個象徵式的對倒,在一部關於電影的電影中,打死劉宜良的真槍與試圖重構過去的掃描槍產生了相對應的關係,電影既可以是兇殺武器本身,亦可以是追索兇犯的工具與罪證。而這部電影本身便是一次刀劍的交鋒,一個跨時空的錯位「認知的交戰」。掃描槍/攝影機同時見證的,不妨可以說,是我們對這件事情,這個慘白的事實,依然有意識。
電影最後吳敦說了一段耐人尋味的話,他說打死一個人沒什麼,「他為什麼會去打?」,怎麼鋪陳到怎麼鋪陳到開一槍的效果,「這就是戲劇嘛」。儘管吳敦說出這段話的時候可能是在別的脈絡,但我自己覺得這是我所聽過關於「電影是什麼」最有震撼力的定義之一。不只是電影本身如何作為國民黨認知結構的正當性(不論是要導向殺一個人、收攏黑道、戰爭或進行一種思想的殖民),政治活動本身在當代就是「電影性的」,乃至自我認同本身,人本身在當代都是「電影性的」(而人類活動,一直是「戲劇性」的)。
我當年沒有把它放在台灣電影選第一位,因為我覺得大概很快就會有更「直接」的作品延續它做的事,直到去年年底我才知道我多錯誤。沒有人談到這部片,不要說沒有人談到《野番茄》或《春天:許金玉的故事》了,網路上所有關於(那部粗枝濫造的偽轉型正義電影)《餘燼》跟轉型正義電影的貼文跟留言(跟關於我的,包括那些我懶得理你的)我能看到的全部都有看,沒有人談到這部片,我才發現Damn,u guys didn’t get it。台灣二十一世紀最好的「轉型正義電影」就是《事件現場製造》(而許哲瑜是第一個摸索出「該怎麼拍」台灣的加害者的人)。事實上,《事件現場製造》才是一個真正有在思考轉型正義的國家二十一世紀「該有的進度」,它只是「該有的進度而已」。But damn。這個「該有的進度」不知道超前台灣電影產業體制的核心幾個世紀。這樣太荒謬了。那我就來把它放在第一位來幫大家趕個進度。
以下是「壁虎先生台灣電影選(2017-2024)」總共63部影片:
1. 《事件現場製造》(The Making of Crime Scenes)
2021|Taiwan, France|許哲瑜
2. 《回程列車》(Return)
2017|Taiwan, France|黃邦銓
3. 《白衣蒼狗》(Mongrel)
2024|Taiwan, Singapore, France|曾威量、尹又巧
4.《啊朋友,再見!》(Farewell, My Lovely)
2021|Taiwan|范文翰
5.《平行世界》(Parallel World)
2022|Taiwan|蕭美玲
6. 《熱帶複眼》(Compound Eyes of Tropical)
2022|Taiwan|張徐展
7. 《顏色擷取樣本.mov》(Colour Ideology Sampling.mov)
2024|Hong Kong, Taiwan|陳卓斯、王紀堯
8. 《由島至島》(From Island to Island)
2024|Taiwan|廖克發
9. 《男人女人未來人》(Men, Women and Other Beasts)
2023|Taiwan|范文翰
10.《何處》(Where)
2022|Taiwan|蔡明亮
11.《穿顱透寫》(Lacuna)
2018|Taiwan|許哲瑜
12.《良夜不能留》(The Night)
2021|Taiwan|蔡明亮
13. 《Once》
2019|Taiwan|謝麗伶
14. 《虎父的妞妞未而立》(The Horrible Thirty: Me, My Father and Richard the Tiger)
2018|Taiwan|鄒隆娜
15.《雨水》(Spring Shower)
2021|Taiwan, Malaysia|徐家誠
16. 《少女的祈禱》(A Maiden’s Prayer)(「ANIMA阿尼瑪」版)
2020|Taiwan|吳梓安
17. 《還有一些樹》(The Tree Remembers)
2019|Taiwan|廖克發
18.. 《雪水消融的季節》(After the Snowmelt)
2024|Taiwan, Japan|羅苡珊
19. 《原生小說》(A Family Story)
2019|Taiwan|林杰
20. 《夜車》(Night Bus)
2019|Taiwan|謝文明
21. 《Si So Mi》
2017|Taiwan|張徐展
22. 《你的臉》(Your Face)
2018|Taiwan|蔡明亮
23. 《燒厝》(Spectral Home)
2024|Taiwan|黃玟臻
24. 《自由行》(A Family Tour)
2018|Taiwan, Hong Kong, Singapore, Malaysia|應亮
25. 《以啟山林》(Fire At Forest)
2018|Taiwan, Myanmar|許鴻財(伊江)
26. 《再現空白》
2020|Taiwan|陳界仁
27.《野番茄》(Taste of Wild Tomato)
2021|Taiwan|廖克發
28.《第13天》(Day 13)
2021|Taiwan|黃國瑞
29. 《渾沌》(Crossing)
2024|Taiwan|楊晴雯
30.《是日大暑》(Blossom)
2022|Taiwan|王彥蘋
31.《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
2021|Taiwan|阮鳳儀
2024|Taiwan|楊晴雯
30.《是日大暑》(Blossom)
2022|Taiwan|王彥蘋
31.《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
2021|Taiwan|阮鳳儀
32. 《島.國》(The Islands)
2022|Taiwan| 江偉華
33. 《無頭河》(Water Without a Source)
2019|Taiwan|梁廷毓
34. 《沒有名字的理容院》(Unknown)
2023|Taiwan|林宇嬋
35. 《老查某》(Lauchabo)
2024|Taiwan|蔡晏珊
36. 《Important message.mp4》
2019-2020|Taiwan|李亦凡
37. 《他和她的夢遊》
2024|Taiwan|范文翰
38. 《伏魔殿》(Temple of Devilbuster)
2020|Taiwan|王逸帆
39. 《助守在異鄉》(Help Is on the Way)
2019|Indonesia, Taiwan|伊斯麥·法米·盧比思(Ismail Fahmi Lubish)
40.《緊急求助熱線》(CALLS)
2023|Poland|蔣明偉
41. 《颱風到來之前》
2022|Taiwan|范文翰
42. 《再見 可愛陌生人》
2016|Taiwan|阮金紅、蔡崇隆
43. 《九槍》(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2022|Taiwan|蔡崇隆
44.《蒸發書簡》(Jouhatsu Letters - Johan⇔Kudo (in progress))
2023|Japan, Taiwan|工藤 雅、張若涵
45.《百夜縫生》(Relife)
2023|Taiwan|薛若儀、黃聖鈞
46. 《虛舟紀》(Hollow Ship, Drift through the Void)
2021|Taiwan|吳梓安
47. 《水路–遠洋紀行》(Squid Jigging Fishing Boat)
2017|Taiwan|盧昱瑞
48.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
2018|Taiwan|傅榆
49. 《街頭》(The Edge of Night)
2018|Taiwan|江偉華
50. 《恍惚與凝視的練習》(In Trance We Gaze)
2018|Taiwan|陳芯宜
51. 《唐朝.綺麗男(1985,邱剛健)》(The Glamorous Boys of Tang)
2018|Taiwan|蘇匯宇
52.《度日》(In Their Teens)
2020|Taiwan|林佑恩
53. 《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Last Year When the Train Passed by)
2018|France, Taiwan|黃邦銓
54. 《女性的復仇》(The Women's Revenge)
2020|Taiwan|蘇匯宇
55. 《青春不朽》(Hisako )
2020|Taiwan|林君昵、黃邦銓
56.《鑽石水族世界》(Diamond Marine World)
2022|Taiwan|黃琇怡
57. 《洞兩洞六》(02-06)
2017|Taiwan|王逸帆
58. 《The White Waters》
2019|Taiwan|蘇匯宇
59.《OROBOROS》
2021|Taiwan|顏琦珍、黃郁庭、許千鍒
60. 《臨時工》(Temporary)
2017|Taiwan|許慧如
61. 《島影》(The Island of Us)
2022|Taiwan|余聿
62.《深層壓迫》(Deep Oppression)
2023|Taiwan|藍偉豪
2022|Taiwan| 江偉華
33. 《無頭河》(Water Without a Source)
2019|Taiwan|梁廷毓
34. 《沒有名字的理容院》(Unknown)
2023|Taiwan|林宇嬋
35. 《老查某》(Lauchabo)
2024|Taiwan|蔡晏珊
36. 《Important message.mp4》
2019-2020|Taiwan|李亦凡
37. 《他和她的夢遊》
2024|Taiwan|范文翰
38. 《伏魔殿》(Temple of Devilbuster)
2020|Taiwan|王逸帆
39. 《助守在異鄉》(Help Is on the Way)
2019|Indonesia, Taiwan|伊斯麥·法米·盧比思(Ismail Fahmi Lubish)
40.《緊急求助熱線》(CALLS)
2023|Poland|蔣明偉
41. 《颱風到來之前》
2022|Taiwan|范文翰
42. 《再見 可愛陌生人》
2016|Taiwan|阮金紅、蔡崇隆
43. 《九槍》(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2022|Taiwan|蔡崇隆
44.《蒸發書簡》(Jouhatsu Letters - Johan⇔Kudo (in progress))
2023|Japan, Taiwan|工藤 雅、張若涵
45.《百夜縫生》(Relife)
2023|Taiwan|薛若儀、黃聖鈞
46. 《虛舟紀》(Hollow Ship, Drift through the Void)
2021|Taiwan|吳梓安
47. 《水路–遠洋紀行》(Squid Jigging Fishing Boat)
2017|Taiwan|盧昱瑞
48.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
2018|Taiwan|傅榆
49. 《街頭》(The Edge of Night)
2018|Taiwan|江偉華
50. 《恍惚與凝視的練習》(In Trance We Gaze)
2018|Taiwan|陳芯宜
51. 《唐朝.綺麗男(1985,邱剛健)》(The Glamorous Boys of Tang)
2018|Taiwan|蘇匯宇
52.《度日》(In Their Teens)
2020|Taiwan|林佑恩
53. 《去年火車經過的時候》(Last Year When the Train Passed by)
2018|France, Taiwan|黃邦銓
54. 《女性的復仇》(The Women's Revenge)
2020|Taiwan|蘇匯宇
55. 《青春不朽》(Hisako )
2020|Taiwan|林君昵、黃邦銓
56.《鑽石水族世界》(Diamond Marine World)
2022|Taiwan|黃琇怡
57. 《洞兩洞六》(02-06)
2017|Taiwan|王逸帆
58. 《The White Waters》
2019|Taiwan|蘇匯宇
59.《OROBOROS》
2021|Taiwan|顏琦珍、黃郁庭、許千鍒
60. 《臨時工》(Temporary)
2017|Taiwan|許慧如
61. 《島影》(The Island of Us)
2022|Taiwan|余聿
62.《深層壓迫》(Deep Oppression)
2023|Taiwan|藍偉豪
[1] 如果你真的想要至少一個,在這樣或那樣的原因中的其中一個的話,那或許是2024年度是我開始列台灣電影佳片選八年以來,第一次將一部「劇情長片」列為年度第一,我覺得該是時候給予我的好奇心一個階段性的形狀。
[2] 但也因此,請容我非常狡猾(但有正當理由)地跳過2017年曾經列在「年度佳片」中的台灣電影。我的正當理由如下:我當年雖然有列台灣電影到「年度佳片」中(理論上好像是更嚴格的選片),但當年我還沒有開始列「台灣電影選」,換言之,我當年還沒有「台灣電影」的意識,這意味著我當年「並沒有特別去找台灣電影來看」,而只是隨便有看到什麼就成為母體。「特別去找台灣電影來看」,不論多寡或去找的數量多奈米,都應該是選片的前提(至少象徵上應該要做),因此以2018年的「台灣電影選」為強制列入之正式起點(但如果你真的要逼我的話,我還真的會選《大佛普拉斯》(The Great Buddha+)勝過《幸福路上》。其實那個時候大家也只是很開心黃信堯開始拍劇情片了,很開心看到林生祥開始做電影配樂,沒有人事先知道那個看起來的比較鬆的狀態到後來發現原來真的是黃信堯無話可說)。
[3] 例如(有些朋友或許知道)2024年11月我發表的關於〈餘燼〉的評論,是一篇沒有分毫稿費的文章。
[4] 例如,在我的朋友圈內廣獲好評亦獲得金穗大獎的,李亦凡的《難忘的形狀》(What Is Your Favorite Primitive),並沒有在我心中留下特別深刻的印象;但我反倒喜歡後來看到的《Important message.mp4》,我對它反而比較有好感。
[5] 其實我後來重讀後發現也沒有我記得的那麼糟(我總是有這樣的印象),好像也沒有那麼不完整,就只是,比較「不直接」。
[6] 我並無法預知這份片單會被什麼樣的方法看待,我自己的心態亦一半一半(有一點預期,但又有一點沒有那麼期待),我只是需要整理這件事。我唯一確定的是我又寫了一篇免費的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